教会历史系列八: 伊斯兰的兴起以及对基督教的威胁

2018-03-08 16:18:50 张叶平 弟兄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教会历史系列八

伊斯兰的兴起以及对基督教的威胁

 教会历史系列八

 

伊斯兰的兴起以及对基督教的威胁

 

回顾

上次我们提到西罗马帝国的衰败,各大蛮族瓜分了西罗马的领土,也提到教皇制产生的各种因素和原因。当蛮族成为各大西欧王国时,教会又花了几百年的时间归化这些国家,使之成为基督教国家,使福音扎根于新的文化中,福音再次广传,教会有了新的转机。

这次我们要谈到教会最大的威胁,就是伊斯兰的兴起。

 

引言

启示录第 13 章说,使徒约翰在异象中看到两只兽,一只从海中上来,一只从地里上来。这两只兽都是从龙而来的,龙就是被赶出天堂的魔鬼,魔鬼藉着这些兽持续不断地攻击主耶稣基督的教会。

教会当谨慎分辨这些兽,但这里要强调的重点是,教会只要存于世间,就会遭到强烈的攻击。主耶稣在说过阴间的权势不能胜过教会,因此不管仇敌怎样猛烈攻击,它都不能得胜(太 16:18)。

伊斯兰教就是这样一支敌对基督教的势力,它有别于所有其他宗教。对比一下就会发现,犹太教是犹太民族的宗教,印度教是印度民族的宗教,其本质决定了印度教教徒不会主动向非印度人宣教。但伊斯兰教与它们不同,乃是与基督教一样,都是世界性宗教,这一点从它一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迅速传播开来可以看出来。伊斯兰教于630年左右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他的追随者在不到 100 年的时间内,就征服了东至波斯和印度的广大地区,并几乎征服了前西罗马帝国的所有领土。其征服势头仅仅在732年法国中部的都尔之役中受到阻挡。15世纪后期之前,西班牙的绝大部分地区也都为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所控制。而在同一时期,伊斯兰教徒也于1453年夺取了君士坦丁堡,从而控制了东罗马帝国。伊斯兰教信仰的多个国家如同一把巨钳,将西欧牢牢咬住。

事实证明,伊斯兰教对基督教会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现在很多国家的国旗上都有伊斯兰教的新月形标志,因此,警惕伊斯兰教的影响绝不仅仅是对历史是否感兴趣的问题,基督徒仍然时刻都面临着伊斯兰教及其教导的对抗。

我们将关注伊斯兰教的主要教导,伊斯兰教取胜的原因,以及伊斯兰教徒是如何对待基督徒的,在这个过程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差异就会更清楚。

 

 

.伊斯兰的起源和核心教导

1.起源

说到伊斯兰教就要提到创立人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很聪明,是军事和政治天才,也是宗教天才。他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12岁时跟随伯父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经商,有机会接触半岛原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25岁时和寡妇富婆赫蒂彻结婚,经济问题大大缓解。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据他自己说在麦加城郊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大天仙吉卜利勒(圣经叫加百列)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

从此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起初在麦加是秘密传教,公元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一般群众传教。公元6229月,穆罕默德同麦加穆斯林迁徙麦地那,并掌握了军事政治经济大权,并派出门下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用武力使大多数居民归信了伊斯兰教。

公元624~627年间,麦加进行三次战役,并签订了《侯代比亚和约》,休战10年,其后又撕毁条约攻打麦加,最终占领麦加。。进入麦加后,穆罕默德下令捣毁克尔白殿内全部偶像,只保留黑色陨石,并改克尔白殿为清真寺,宣布克尔白为禁地。

从此,麦加克尔白成为世界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的中心。公元631年末,半岛各部落相继归信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领袖地位,基本上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统一。

 

2.核心教导

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是:“安拉之外别无真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是所谓的清真言,这一认信包括两方面。首先,它强调只有一位神,当时的阿拉伯人敬拜多神,这一强调使穆罕默德立刻遭到了同胞的反对;这一强调也与基督教的教导产生了冲突,因为默罕默德认为,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教导不过是多神论的另外一种形式罢了。

其次,这一基本认信突出强调了穆罕默德的地位。他被看作是安拉的最后一位使者,人们提到安拉时也一定会提到穆罕默德;提到穆罕默德的名字时,通常会加上“愿平安和祝福归给他”之类的话(愿福安之),批评默罕默德则被视为亵渎。

与其他宗教一样,伊斯兰教也有自己的宗教圣书——即《古兰经》。《古兰经》的字面意思是“诵读”,据说它记录了安拉藉天使加百列向穆罕默德所启示的话。

古兰经与基督教圣经之间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基督徒相信神在圣经作者的心思意念中做工,但圣经作者并不是直接背诵神的话。当然先知有时确实会直接从神那里领受话语并述说出来,但绝大部分圣经成书时都有人的因素参与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路加福音,它是路加在考察了主耶稣的生平后写成的(路 1:1-4)。而伊斯兰教信徒认为古兰经是安拉直接的启示,所以不可翻译成别的语言,只能以阿拉伯语示人。

因着启示观的不同,造成两者间对经书是否可翻译的不同观点:基督徒认为神的启示是借着文字赐下,文字不过是载体,并不是影响意义本身。所以为着传播便利可以翻译成任意文字。而伊斯兰认为古兰经不仅仅是安拉的启示,连文字本身也是启示,是绝对不能翻译的。结果造成一种情况:有人把古兰经翻译成了其他语言,但这样的行为是遭到信徒的诟病。

在救恩方面,伊斯兰教教导说,人藉着顺服安拉的律法,即伊斯兰法而得救。靠顺服神的律法而得救的教导解释了“伊斯兰”这个名字的含义,因为其字面含义就是“顺服”,“穆斯林”一词意即“顺服的人”。人可能并不完全,但仍然有能力顺服,所以可顺服安拉。

靠顺服得救的教导否定了人需要耶稣,伊斯兰教认为耶稣是一位先知,却不认为他是神的儿子,因为他们不接受三位一体的教义;他们也不相信耶稣是因钉十字架而死的,又说耶稣是被救活的而不是自己复活的。在他们看来,耶稣不过是一位顺服安拉虔诚的穆斯林而已。

伊斯兰教的实践部分被归纳为五功,其内容如下:

1.念功,即宣告信仰。“安拉之外别无真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2.礼功,即祈祷。所有穆斯林都必须每天面向麦加祈祷五次。

3.课功,即赈济。穆斯林须至少纳个人所有财富的 2.5%给穷人或有需要之人。

4.斋功,即守斋月。每年莱麦丹月(公历8月底到9月初开始计算),穆斯林当在日出到日落期间禁食、禁水、禁欲。

5.朝功,即朝圣。只要条件允许,穆斯林一生中至少当亲赴麦加一次,到伊斯兰教圣城的神殿内参加祈祷和敬拜仪式。

伊斯兰教的其他教导还包括吉哈德(jihad),即参加圣战,这既可以指个人的属灵斗争,也可以指身体力行地与伊斯兰教的敌人争战,还包括相信安拉在末世时会使世界复原,穆斯林可以娶四个妻子等。

伊斯兰教有三大教派。第一个是占多数的逊尼派(90%),第二个是占少数的什叶派,这两派之间的分歧源自谁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这一问题;此外还有对生命持奥秘态度的苏非派。

以上所述表明伊斯兰教是注重行为的宗教,人顺服安拉就能得救,不需要恩典,也不需要救主。这些就是伊斯兰教对人有吸引力的原因,而要搞清楚伊斯兰教为何传播得如此迅速,还需考虑其他一些因素。

 

 

.快速传播的原因

伊斯兰教快速传播的原因可以分为政治、社会原因以及属灵方面的原因。从政治和社会原因上看,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阿拉伯人骁勇善战。而与此相对的是,阿拉伯世界的敌人波斯和东罗马帝国(首都为君士坦丁堡,又称为拜占庭帝国)之间已经交战了好几百年,战争虽然时断时续,但也极大的损耗彼此的实力。

另外,波斯和拜占庭帝国境内都存在很多心有怨隙的民族,他们虽然已经归属波斯或拜占庭帝国很长时间了,但他们对帝国并不十分忠诚。波斯的基督徒常常遭到逼迫,拜占庭帝国试图确定基督教正统的做法造成了其他派别的不满,许多时候人们甚至欢迎侵略者干预。在被伊斯兰教征服之地,人们的生活刚开始并没发生多大变化,伊斯兰教的统治者不过是筑起城墙、征收税赋而已,除此之外,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过日子。对一部分基督徒来说,他们终于摆脱了君士坦丁堡在宗教事务上的辖制。在伊斯兰教治下,基督徒和犹太人都是受保护对象。不久之后,基督徒发现最初的自由只是貌似美好的假象而已,但刚开始时,他们的处境的确有所改变,甚至略有改善。

但最重要的还是属灵方面的因素,这才是导致伊斯兰教兴起的首要原因。在前7个世纪中,基督教从未真正踏足过阿拉伯世界,我们不否认在阿拉伯国家的确有基督徒,但问题是,基督教从未成为阿拉伯文化的一部分,而是外来宗教,甚至是外来的强权,藉以控制当地人。生活在阿拉伯地区的基督徒似乎并没有努力用当地的语言和文化传播福音。

北非的情况也是如此,伊斯兰教在这里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开来。在那里,基督教只是罗马化人群的宗教,并没有深入到原住民的文化中去,就是说,一旦罗马的影响力消失,基督教也会随之失势。

此外,基督教在希腊罗马世界历经四五百年的发展后终于呈现在阿拉伯人面前时,它已经无法与阿拉伯人的思维观念产生共鸣。在穆罕默德所处的时代,阿拉伯人所接触的基督教是在东罗马帝国发展之后的形态,这与昔日西罗马帝国接触基督教的过程不同。在东部,耶稣的形像日渐向希腊哲学家靠拢,基督教信仰越来越成为理性化的教导。从5世纪末期开始,东方基督教对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进行了大量辩论,同时由于迦克墩会议并未完全解决基督神人二性的争论,这就使穆罕默德对关于这一问题的持续争论非常困惑。这样的争论方式是根本无法引起阿拉伯人思想上的共鸣。一位历史学者说到,阿拉伯人没有陷入神学家们对错综复杂哲学观点的争论中,而是接受了伊斯兰教的教导,因为它直接教导身体的各个部分当怎样行,而不是要把脑袋弄晕。而游牧民族是不需要理性、思维性的宗教,所以阿拉伯人是无法接受信条式的基督教”。

要知道福音是起源于与阿伯拉同宗的闪族文化,对此我们心表遗憾。因为没有人努力把福音传入阿拉伯文化和思想中去,因此对阿拉伯人来说,福音是外来的,与外族文化有关,而伊斯兰教则为他们提供了真正的阿拉伯式信仰。

 

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会发现以前的中国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2百年前马礼逊来华的时候,中国是以传统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国家。基督教是重理性思辨的宗教,而儒家是以伦理为主的文化,当时的中国人普遍是弱理性重实用主义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基督教的传播是极为困难的。并且基督教是在西方国家与中国发生战争,签条约允许传教的背景下才大量进入的,这造成中国人心理上对基督教强烈的抵触,认为基督教是外来的,是强权的,与侵略者是同谋。

不过也有一些情况与当时的阿伯拉不同,自从马礼逊1807年来华宣教到1949年中共取得政权这段时间里,基督教在中国发展艰难,相比当时的总人口,基督徒的比例非常稀少。原因在于儒家文化对信仰的抵触,但是在中共对所有宗教和传统文化进行清洗后,尤其是文革的那十年清洗,结果文革过后基督教就开始迅速传播,因为对福音最大的障碍已被清除,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理念普遍破灭。这点与阿伯拉情况不同,福音直到如今也没有大规模在阿拉伯人中传播。

 

从这一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首先,任何声称人类可以自己掌控救恩的宗教都让人心动。其次,我们也要当心,教会若陷入无休止的神学辩论中,力量就会削弱,就会使福音受限于特定文化而无法对另一文化中的人说话。当然,这并非表示教会无需坚持教义,但教义不应掩盖基督教也是日常生活的信仰这一事实。再者,我们当再次铭记于心,结合当地的文化环境传讲福音是相当重要的。一旦错失良机,错谬的灵很快就会侵入并填补缺口。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需要注意,就是伊斯兰教统治者是如何对待其治下的基督徒。

 

.穆斯林是如何对待基督徒的

虽然穆罕默德拒绝接受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导,但他曾下令保护这两种宗教,这种保护是为了抽重税(高达50%)。但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保护的条件是要它们慢慢自行消失。一个人可以改信伊斯兰教,但伊斯兰教徒绝不可以改教,事实上,基督徒成了二等公民。

穆罕默德的第二任继承人欧麦尔制定的一套法规很有意思,这套法规被称为欧麦尔盟约,其真实日期已经无法考证,但从中世纪开始直到今天,这套法规一直是伊斯兰教国家控制其治下的基督徒和犹太人的标准,其中包括基督徒应有的承诺:

“我们不在城中或城郊修建新的男女修道院或教堂;无论白昼黑夜,都不对它们中已经毁坏的或坐落在穆斯林居民区以内的进行修缮。

我们的家门总要向路人和游客敞开,我们总要为路过的穆斯林提供三天的食宿

我们不公然宣传或使任何人归信自己的宗教,不对族中自愿归入伊斯兰教的人进行阻拦。

我们要向穆斯林表达尊敬,他们若想坐下,我们就需让座。

我们不试图模仿穆斯林任何的服饰、头冠、头巾、靴袜或头发的分法,

不模仿他们的说话方式,也不使用他们的姓氏。

我们不骑配鞍之马,也不佩剑任何武器

我们不售带酵之酒。

我们刮胡子

我们不在穆斯林的街道或集市携带十字架或宗教书籍,在教堂中使用拍板(用来召集众人敬拜的能发声的木制品)时会很小心。

送葬时我们会压低声音,不在穆斯林的街道或集市点蜡烛,不将死者葬于穆斯林附近。

此外,穆斯林男子可以娶基督徒女子,前提是要按照穆斯林方式抚养孩子,基督徒上交额外的税收,不得在军队中服役。

 

穆斯林的领袖和基督教领袖之间多有交锋。大马士革的约翰(655-750)就是其中一人,他写了大量的作品为基督教辩护,反对伊斯兰教。由于穆斯林自称是亚伯拉罕的儿子以实玛利的后代,所以约翰认为伊斯兰教是“以实玛利人的异端邪说”。约翰主要的论点是,基督教的神与穆斯林的神并不相同,前者是耶稣基督的父,而安拉没有儿子。

牧首提摩太一世也与穆斯林进行了论战。781年,他与穆罕默德第三任继承人展开了超过两天的辩论,辩论内容主要针对三位一体的教义,也涉及到穆罕默德的地位问题。提摩太回答说,穆罕默德也曾经教导神的单一性并使人离恶向善使其子民远离偶像崇拜和多神主义,使他们认识并相信独一的神。尽管提摩太并不愿承认穆罕默德是先知,但他成功地做到了在不冒犯对方的前提下对他们提出的质疑有问必答。

提摩太在言语上更加谨慎,但他和大马士革的约翰都指出,区分基督徒和穆斯林的焦点是基督的位格问题,从这一点上来说,二人的观点是一致的。

 

总结

伊斯兰教出现在基督教会因内部的神学争论而影响渐衰之时。所以尽管福音传到了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却被当成了外来宗教。再加上基督教更注重理性而不是实际生活,它便更不为阿拉伯人所接受了。

从表面上看,伊斯兰教给了基督教一定的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基督徒,但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条件以及伊斯兰教本身的教导都使剩余的基督教教会慢慢消亡。

 

 

资料来源:

百科伊斯兰词条

教会历史——改革宗圣经学院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