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系列二 1:9-20

2018-09-24 21:39:37 张叶平弟兄 人次浏览 来源 字号:T|T

犹大的赶出和不能赶出 经文:1:9-20
马可福音9:23 耶稣对他说,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内容结构
这里的经文延续1章3-8节有关犹大支派争战的记载,焦点则是放在犹大支派与“住山地、南地和高原的迦南人”的争战。其中包括了对希伯伦和底壁,以及对“迦萨、亚实基伦和以革伦”的攻击。除了这些战争,也穿插记载了几件事,包括:俄陀聂与他的妻子押撒、基人尼的迁移、以及西缅支派对洗法的灭绝尽净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犹大支派经历了许多胜利,但是19节却指出犹大支派“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这件

 士师记系列二

 

犹大的赶出和不能赶出  经文:19-20

马可福音923 耶稣对他说,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内容结构

这里的经文延续13-8节有关犹大支派争战的记载,焦点则是放在犹大支派与“住山地、南地和高原的迦南人”的争战。其中包括了对希伯伦和底壁,以及对“迦萨、亚实基伦和以革伦”的攻击。除了这些战争,也穿插记载了几件事,包括:俄陀聂与他的妻子押撒、基人尼的迁移、以及西缅支派对洗法的灭绝尽净的做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犹大支派经历了许多胜利,但是19节却指出犹大支派“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这件负面的报道为以色列各支派一连串的失败,留下了伏笔。

 

经文:9-10

这里叙述了犹大人所攻取的城市,这是中央山地以外的区域,其中提到的希伯伦和底壁是属于中央山地的南端,亚拉得和洗法是属于更往南边的南地,而迦萨、亚实基伦和以革伦则是靠近西边的城市。

10节很简略地介绍了犹太人对希伯仑的攻击,以及该城的三个亚纳族首领——示筛、亚希幔、挞买,因为这些敌人是迦勒45年前,在他年轻时担任探子所看过的(民1322),如今耶和华实现了他对忠心的迦勒曾应许过的,将那地赐给他。

被击杀的示筛、亚希幔、挞买,是迦勒在希伯仑赶出的三个亚纳族族长 ,但这里说攻取希伯仑的是犹大,在20节说是迦勒,说明迦勒当时是犹大人的领袖。 希伯仑的意思是联合或者同盟,位于耶路撒冷南方30公里左右。亚伯拉罕曾在此筑坛 ,大卫作王的前七年以该城为犹大国首都 。基列亚巴的意思是“亚巴的城”,亚巴是亚纳族人的始祖,亚巴原文是“四”的意思,这可能是亚纳族人将这个字当作他们所敬奉之神的名字。

在这里有个细节可能是我们平时读经会忽略的,按照旧约历史书的写作方式,重要且正面的事件常常会有详细的描写,但是在士师记却不是这样。比如同样描述历史的撒母耳记,描述与非利士人打仗的时候,会说到战争的细节、谋略和战果。而士师记是一本描述以色列人反复沉沦与拯救故事,因此对正面的事迹常常一笔带过,对于负面的事迹大写特写,我们从后面的经文就会发现这点,这是士师记的特点之一。

 

 

经文:11-15

底璧位于犹大山地的最南部,在铁器时代初期可能是入侵的海上民族所建立的边城。接着士师记用更多的篇幅,将焦点摆在对底璧的征伐,以及带头的领袖俄陀聂。对于俄陀聂,有三件事情值得我们注意:首先,如同迦勒一样,他是一位有信心,且打胜仗的勇士,他带领犹大人夺取了底璧城。其次,13节介绍他是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也就是说这位英雄是迦勒的侄子,而所谓的基纳斯的儿子,是说迦勒的兄弟名叫基纳斯。这种表达方式在圣经常有出现,所以有些解经家认为这里是指基纳斯族的人,就像圣经中的以色列人,可以翻译为以色列的儿子。如果是这样,那俄陀聂就是迦勒的弟弟,而非侄儿,不管怎么说,这里很清楚表达了俄陀聂和迦勒两人的血缘关系。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点,民数记3212节和约书亚记16614节都称迦勒为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儿子迦勒,在创世记36111542节都记载了,雅各的哥哥以扫的子孙中,有一支被称为基纳斯。

在这我们要惊讶了,原来这两位英雄——迦勒和俄陀聂都不是纯正的以色列人,他们都具有以东人的血统,是归化以色列的外邦人。最后这里提到迦勒因为俄陀聂夺取了底璧,将女儿押撒许配给他为妻。而押撒看出丈夫的需要,虽然在经文中没有看见俄陀聂提出请求,但她主动为丈夫向自己的父亲求田间的水泉。因为底壁位于犹大山地最南端,这边的环境是很干旱的地带,如果在这里想要有好的发展,必须要有充沛的水源。而迦勒也很慷慨的赐给这对新人加倍的祝福。这里的对话反映出一个美好的家庭关系,包括了:一位智慧的妻子,一位体贴的丈夫以及一位慈祥的父亲。

 

经文:16-18

 

在这里记载了南地所发生的两件事:首先是摩西岳父的子孙(基尼人)与犹大人一同离开了棕树城(耶利哥的别称),往亚拉得以南的犹大旷野去。基尼人的行动也实现了摩西过去向他岳父的承诺:邀请他与以色列人同入应许之地,接受耶和华的赐福(民1029-32)。接着西缅人找犹大人协助,击杀了住洗法的迦南人,将城尽行毁灭。按约书亚193节的记载,洗法是西缅人所分之地,而他们对这座城的做法则是根据耶和华在申命记的吩咐——不可主动与迦南人立约,也不可与他们结亲,要将他们灭绝净尽。(申71-22016-18)因此那地被称为“何珥玛”,就是毁灭的意思。这也是士师记经文中,以色列人唯一一次照摩西律法如此执行的记录。除了南地之外,18节简略地提到了犹大人取得沿海平原的迦萨、亚实基伦和以革伦,以及这些城市周边的土地。而这几座大城市根本没法守住,在不久之后,被非利士人重新占据。

 

经文:19-20

 

在前面9-18节里面,对于犹大的军事行动有许多正面的报道,但是到这里突然有了微妙的变化:耶和华与犹大同在,犹大就赶出山地的居民,只是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因为他们有铁车。

这句话看似轻描淡写的,实际上却是不祥之兆。因为以色列人未能按照神的吩咐完全赶出迦南人,这是以色列背道并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提到犹大能赶出山地的居民,不是因为他们的兵力、装备、武器、战术高人一等,而是因为“耶和华与犹大同在”。这里的提醒告诉读者,得胜的关键不在于人,而是在于神。而下半节的:只是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虽然我们无法知道铁器是装备在马车的哪些部分,因为当时的社会刚刚进入铁器时代,因此不太可能有大规模的铁器装备马车。但马车拥有制高点,在平原的战争中对阵步兵,可以说是杀人的利器。对于只有步兵装备又简陋的犹大人来说,这根本是打不赢的,如果非要打就是给对方送菜,按常理来说,犹大人不能赶出是情有可原。

然而约书亚记1716-18节却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当约瑟家向约书亚抱怨说:约瑟的子孙说,那山地容不下我们,并且住平原的迦南人,就是住伯善和属伯善的镇市,并住耶斯列平原的人,都有铁车。约书亚对约瑟家,就是以法莲和玛拿西人,说,你是族大人多,并且强盛,不可仅有一阄之地,山地也要归你,虽是树林,你也可以砍伐。靠近之地必归你。迦南人虽有铁车,虽是强盛,你也能把他们赶出去。

从约书亚信心的眼光来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拥有比敌人更先进的装备,而是在于他们是否全心信靠耶和华。

20节则复述了之前提过的事迹,着重提到照摩西的吩咐,把希伯仑给了迦勒,这给人一种印象,对神的应许有信心而顺服的人会得着奖赏的。

 

 

2-1.jpg 

 

 

 

 

现代意义

这段经文出现了好几位英雄,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不是血统上的以色列人。虽然以色列人出埃及前还在埃及作奴隶,但绝大部分的以色列父母,恐怕不会为自己的孩子起名叫阿狗(迦勒 Caleb),这个名字希伯来文的意思是狗,一种被以色列人所鄙视、认为不洁净的动物。事实上当年与迦勒一同被摩西差派,去窥探迦南的其他十一支派的探子,他们都有很好的名字:

流便支派的沙母亚,意为:那位被听到者

西缅支派的沙法,意为:他审判

以萨迦支派的以迦,意为:他救赎

以法莲支派的何希阿,摩西称为约书亚,意为:耶和华拯救

便雅悯支派的帕提,意为:我的拯救

西布伦支派的迦叠,意为:神是我的产业

玛拿西支派的迦底,意为:我的产业

但支派的亚米利,意为:我民的神

亚设支派的西帖,意为:藏身于神

拿弗他利支派的拿比,意为:我的隐密处

迦得支派的臼利,意为:神的威严

这十一个人中,除了约书亚外,以上其他具有美名的人,我们都不再记得了,他们因为埋怨,而倒毙在旷野了。

除了迦勒之外,我们在这里还看见另外两个人:一位是打败敌人的英雄俄陀聂,另一位是具有远见又积极帮助丈夫的押撒。他们是充满负面记载的士师记中,少有的正面榜样,而这几位都是外邦血统的人,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他们的存在,也让我们看见一个在新约圣经中所熟悉的原则:那以信为本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加37

这段经文的描述重点从战争转移到婚姻,攻取底璧只是婚事的背景而已,这里似乎要告诉我们一点,战争虽然是士师记的重心,但战争不能成为目的,它只是达到更高层次生活的方法而已。而这里的婚事重点不是迦勒或者新郎俄陀聂,而是新娘押撒。在故事的开头,押撒是完全被动的,因为她只是父亲送给战争英雄的“礼物”。迦勒这样的做法对女儿是非常不公平的,而且事先也没有咨询过她的意见,这说明当时女性的地位低下,押撒甚至不知道谁是她的丈夫。但押撒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化被动为主动,她叫丈夫求田和自己求泉水,都是为了以后家庭的幸福,这反映了她有圣经形容的理想女性的形象。

圣经常将以色列比作神的新妇,以色列也可以像押撒一样向神祈求和领受应许的土地,同样以色列如果向神求生命的泉水,也可以有蒙福的家庭,而神所赐的福也往往超过人所求的,正如押撒所求的泉水,父亲给了双倍。

 

相对于那几位出身低微的英雄,犹大支派的不能赶出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耶和华与犹大同在”,是实在的事;但犹大有能作的,有不能作的。其实,山地是难以攻克的地方,但他们靠主得胜了;因为人知道困难,就知道仰望主,便得胜了。平地是容易的地形,铁车虽然强固,但没有谁永远住在铁车里,因此还是有可以制伏的机会;只是他们把容易的当作困难的,望铁车却步,无心也就无力了。
耶和华的膀臂并没有缩短,耶和华的能力并没有减少,只是他们的记忆力有了问题,忘记了神如何与他们同在,像在旷野路程中的以色列人,没有信心与神的应许调和。
但以色列中仍然有信心的英雄。年老的迦勒,依然不曾衰老。“以色列人照摩西所说的,将希伯仑给了迦勒;迦勒就从那里赶出亚衲族的三个族长。”(士一:20)年纪大的不同,是现在竟能以一胜三!迦勒的神没有老,没有改变,仍然可靠。那么,问题不在于神,而在于人。
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应许之地,从流浪者变成了征服者,有了自己的田园、房屋;从艰苦的旷野生活,而有丰饶的物质享受;这是生活上极大的变易,仿佛跌进了舒适的云中。而那些迦南原住民,停止了武装冲突,愿意住在他们中间,大家和平共存;慢慢的,以色列人也接受了他们的文化,觉得混合并没有甚么妨碍;他们虽然宗教不同,生活习惯差别,但并不是坏邻居,反而使小区生活更加多彩多姿。于是容忍成为最流行的美德,和平成为大家拥护的政策。
生活软化了,心软了手也软了。谁愿再打仗?于是人的理智代替神的旨意,反而接纳外族人为自己的人,而把神当作“外人”。这样,他们的“不能”,是以不为开始,终而真的作不来了。
这样,并不是真有不能克服的困难,不能战胜的仇敌;问题在于人的心。有时越容易的事,越作不成,是因人以为可以不必倚靠神,或是以人意代替神的旨意,就不能成功。

 

愿我们时刻记得马可福音923 耶稣说过的话: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

愿我们顺服神,就必定在各样的事上荣耀神,愿神帮助我们!

 

资料来源:

士师记反思——沉沦与拯救

查经资料大全——士师记

士师记注释——曾祥新